分泌性中耳炎(OME )是中耳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 尤以儿童的发病率为高。它以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没有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。持续的OME常导致听力损害、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[1]。OME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成定论。
1 嗜酸细胞简介
早在1879年,Ehrlich就在人外周血中发现了嗜酸细胞,并发明了鉴别它的染色法。到了本世纪初,嗜酸细胞已被公认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嗜酸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,其在血与组织中的比例为1:100。嗜酸细胞平时随血流周身循环,但当体内出现某些病变时,嗜酸细胞常受某些由病变产生的趋化因子影响而出现趋化现象,在局部聚集并发生作用。嗜酸细胞的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了,它的游走性及吞噬功能与中性白细胞相似,它能吞噬一种由酯蛋白与糖蛋白的混合体—酵母聚糖,还可吞噬受抗原包围了的红细胞、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,支原体,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释放的颗粒等。它对由IgE导致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特别强大的亲和力。嗜酸细胞与免疫反应的关系密切。目前认为嗜酸细胞至少有两种作用: 一、嗜酸细胞可以改变过敏反应,防止组织破坏。二、嗜酸细胞是一种初期的效应细胞,有细胞免疫作用,对外来的寄生虫,细菌或其它异性抗原有中和、吞噬或杀伤的功能。
2 嗜酸细胞与变态反应
嗜酸细胞在变态反应病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。已有文献表明嗜酸细胞对速发型变态反应具有拮抗和调节作用: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时,嗜酸细胞在某些趋化因子(如ECF-A)的作用下到达反应局部,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同时,细胞发生脱颗粒,释放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内容物,如释放组胺酶,灭活组胺;释放碱性MBP)中和肝素;释放芳香硫酸酯酶,灭活白三烯。嗜酸细胞表面的花生四烯酸在代谢后形成前列腺素E1,可促使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,抑制细胞脱颗粒,从而拮抗变态反应的发生。
嗜酸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,可在多个方面修饰T、B淋巴细胞,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的活性。此外,它在组织修复、重建和抗原的表达中亦起着重要作用。更多的研究表明,嗜酸细胞是一种专业性的抗原提呈细胞(APC),具有诱导TH细胞活化和分化的功能。总之嗜酸细胞是一种“全能”细胞,在变态反应的起始和效应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。
3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(ECP)与变态反应
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过程中,嗜酸细胞可被各种途径激活,脱颗粒释放强碱性的颗粒蛋白、类脂质的介质、细胞因子(主要有LTC4, LTD4, PAF, α—INF, IL—5等)和氧代谢产物等,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。
嗜酸细胞脱颗粒释放的强碱性蛋白主要有:ECP(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),MBP(主要碱性蛋白),嗜酸细胞蛋白X/嗜酸细胞衍生神经毒素),EPO(嗜酸细胞过氧化物酶)。它们是低分子量,强碱性的蛋白质,储存在嗜酸细胞的胞浆颗粒中,被认为与哮喘和其他一些有嗜酸细胞参与的疾病,包括一些皮肤疾病密切相关。在嗜酸细胞释放的这些颗粒蛋白中,ECP和MBP的毒性最强,而其中以ECP更加明显,被认为是嗜酸细胞的特异性标志,反应了嗜酸细胞的活化程度。 ECP是已知的嗜酸细胞颗粒蛋白中研究较清楚的一种。ECP可以在脂质的细胞膜上形成离子通道,这些通道是电压敏感性的,非离子选择性的。电镜下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宽度约50A。这些通道的形成可以导致阳离子的通过明显增加。在炎症过程中,ECP能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,引起纤毛固定并介导气道上皮和角质细胞的损伤。
ECP和变态反应确切关系还未完全明确。国外David回顾前人的研究后指出:花粉症患者在花粉飘散期前和期间, 鼻腔分泌物中ECP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几乎平行,且ECP顶峰在花粉计数顶峰3—5天之后出现。花粉激发之后,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细胞记数立即增多,但肥大细胞直到暴露在花粉4—5天之后才出现。在季节之外用变应原激发患者,在未治疗人群ECP水平在激发之后4小时开始升高,且在观察期间保持有意义的升高。而在预先应用类固醇激素人群,ECP无明显升高。类似的情况存在于如变应性鼻炎,支气管哮喘和湿疹等,鼻、肺、皮肤激发的迟发反应中。这些炎性反应是全部延长且能被类固醇激素所调节。
4ECP与分泌性中耳炎
在以往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细胞学研究中,众多学者指出,中耳积液的主要细胞成分是:嗜中性粒细胞、吞噬细胞、淋巴细胞及少量红细胞,偶见浆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,未见嗜酸细胞。但嗜酸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,因此变态反应引起的OME, 其中耳积液中应当能够检出嗜酸细胞。
Lino等于2001年研究8例合并有哮喘的OME患者,发现其中耳积液ECP亦有明显升高。据此推断:①有变态反应并伴难治性OME的患者,其中耳积液中存在嗜酸细胞,并脱颗粒释放ECP。②嗜酸细胞在中耳积液中有免疫学的活动,且个体的耳和血中ECP没有相关性,表明OME可能是中耳本身的一个局限的变态反应炎性过程。③嗜酸细胞活动是一个复杂现象,依赖于刺激,效应器和受体细胞活动状态,粘膜状态和变应原暴露。其和变态反应及OME确切关系尚未完全明确,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至少一部分OME是和哮喘、变应性鼻炎相类似的变态反应现象。
5小结与展望
综上所述,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至今还未完全明确,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,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分泌性中耳炎和变态反应有关。随着免疫学的发展,人们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理的认识将更加深入
分泌性中耳炎
admin
2017-04-14 11:54